祭酒知道许珍身边跟了个胡人, 还听说这胡人能住在长安, 全靠许珍在圣上面前撒泼换来的。
她原本倒觉得这许珍是个好的, 愿为心上人不惜得罪圣上, 可现在看来, 也不过如此。
两人继续聊秋试内容。
祭酒给许珍说秋试的会场布置。秋试是在各个省城或是皇城的专门大院举办的, 一般由礼部尚书或是侍郎主持。
大部分学子考的都是进士科, 秋试需要考“经纶、策问、辞赋”三场,每场考三天三夜,完事之后交给礼部批改试卷选人, 再交给吏部守选,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授官,其余只要是通过考试的, 都能参加第二年春天的殿试。
殿试之后, 若能得到圣上赏识,就基本能当个地方官或者中央小官了。
今年秋试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, 这次卷子是圣上出的, 因此能算作是皇帝主持的一场科举。
至于批改之类的仍然是交给礼部。
尚书要负责的还有监考。
科举是个严肃事情, 不能马虎。
祭酒在那头说着, 许珍似懂非懂的点头, 把重点给记下来了。
最后两人聊得差不多, 祭酒又看了眼许珍腰间的小剑,笑着走了。
许珍没懂那个眼神的意思。
她今日刚当尚书,任务繁重, 整理完祭酒说的重点后, 走回位置开始批改太学学生功课。
功课宣纸上头写的大多是经纶辞赋,偶尔有作画的,画的梅兰竹菊,很有意境,但是许珍欣赏不来。
她批改到下午,总算批改完了,疲惫的抱起作业送到太学去。
唐焉知跟在她后头一块过去。
走了两步,许珍回头问道:“你就这么出来,会不会被人打小报告啊。”
唐焉知小心翼翼的跟了一路,是想为之前的事情道歉。
若不是她太没用,许珍也不会因此挨骂。
她刚刚一直在酝酿措辞。
可许珍显然把这事给忘了,完全不在意的样子。
许珍问唐焉知:“对了,太学往哪走?”
唐焉知忙说:“东边,在开阳门。”
许珍问:“哪边是东边?”
唐焉知跑前头给她带路。
许珍跟在后面问唐焉知这几日怎么样,又问唐焉知暴雨时候有没有受伤。
唐焉知一一作答说:“这几日挺好的,暴雨的时候,我正好看了你给我看的册子,因此逃出来了。”
许珍笑道:“那就好。”
两人聊天之间,唐焉知终于不再拘束,恢复了原本话唠的本性,和许珍抱怨,说这几日和钟媚玩得好的那两人已经快发疯了,毕竟之前告状,现在靠山倒了,怂的不敢说话。
许珍听后笑哈哈的。
唐焉知又说:“而且我之前和你玩得好,现在你当上了尚书,还有人给我送胡桃讨好我的。”
许珍诧异自己还有这种功能。
唐焉知说:“总之现在你在礼部,已经是最厉害的了,看谁不爽,直接用权势打压就行!”
许珍听了以后忙说:“还能这样吗!那真是太爽了!!”
唐焉知说:“当然可以,就是容易得罪人罢了!”
许珍:“……”
她真是谢谢唐焉知,这次总算把话给说全了。
两人走到太学。
太学就建立在开阳门出去一点的地方,归属皇宫范围内,和书房差不多金碧辉煌,盖琉璃瓦,正门种植翠竹。
走进去后,里面的石板路刚被擦洗过,泛起晶亮的光芒。
许珍将作业交给门口的主事。
太学主事接过宣纸,看着许珍小声问:“这位是新上任的尚书郎?”
唐焉知率先回答:“是。”
太学主事忙说:“尚书郎怎么亲自送功课过来了,这功课写的如何?”
许珍诧异问:“这还能找人送来?”
然后继续说:“作业都挺好的。”
太学主事便作揖邀请许珍往里头走,走到一间书堂里的时候,请她给学生们做动员大会。
许珍便说了几个故事。
下面学生听得认真,太学的学生是很有真才实学的。
许珍说完准备离开,走前随和的说道:“各位有什么不懂的,可以现在问我。”
结果还真有个站起来问她问题了。
一名看起来表情淡漠的女生站起来。
她抬声问许珍:“许尚书,我听闻你前几日给鸿都学馆的讲了试题,你就不给我们讲一些吗?”
讲试题?……许珍想起来了,应该是涝灾结束以后,大家一块在搭棚下那会儿,自己说的题目。
她正要解释。
太学主事凑过来低声说:“这是归德将军家的二娘子。”
许珍明白了。
高官,不能得罪。
她说道:“给鸿都学馆的讲题,是因为他们在水灾中不停救人,这种行为很好,正是国家需要的好官,因此我帮他们押了题。”
二娘子说:“但是他们逾矩了。”
许珍问:“啥?”
二娘子说道:“身为学生,他们该做的就是读书而已,他们却去救人,那么那些该救人的官员怎么办,岂不是要被圣上指责?”
许珍道:“啊?你怎么能这么想——”
她话未说完,二娘子又道:“尚书郎,当年法家有个故事,说的是饥荒时候的人们跑进国都,圣上该不该开仓放粮救人。如果救了,就是无功受赏,灾民一点功劳都没有,但是和有功劳的受到了一样的待遇,这就是破坏规矩。规矩坏了,以后国家还怎么安定?”
许珍说:“特殊时期有特殊时期的方法嘛。况且你如果不开仓救百姓,国家是安定了,谁来替你耕作和打仗呢?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