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楚大人建国称帝,国号‘大乾’,定年号为‘大乾元年’。”
“大乾立,大赦天下,除罪大恶极者,其余人罪减一等……”
“陛下与民同乐,大赏天下,免百姓半年赋税。”
小报童游走大街小巷,大乾王朝建立,楚歌登基称帝的事,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。
“陛下万岁。”
“大乾万岁。”
获得减刑的犯人和免赋的百姓,同时朝着洛阳方向叩拜起来。
成都。
东市外的临街书摊上。
戏志才放下新买的《大同周报》,喃喃自语。
“大同。”
“大乾。”
戏志才自颍川出,在江陵上的船,先是被长江上川流不息的船只惊了一下。
很快就被秭归的繁华和与众不同再次震撼。
经过一番了解,他才知道,原来秭归正是竹纸和琉璃的发源地。
竹纸和琉璃给大同军带来了无量财富,可是戏志才逛了一遍市场后,和一般人有了不同的发现。
“大同治下不缺铁器,且冶炼技术远超汉室。”
对着店铺里的铁锅和菜刀叮叮当当地敲打了一阵,又经过一番问价,戏志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。
只是在市场上买卖任何东西,都需要大同户籍。
吃饭。
打尖。
进货。
出货。
凡是种种,都需要。
没有大同户籍,在大同治下几乎寸步难行,除非有人能不吃不喝,不和他人接触。
戏志才无奈,只能先去官府办理户籍,让他欣慰的是,大同人实行双户籍制度,对前来办理户籍的人没有其他要求,也不用撕毁原来的户籍以示身份。
刚开始戏志才还疑惑,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?
后来想想,这双户籍制度,几乎针对的都是大同区域外的人。
这些人,就像他,如果办理了户籍,已经在潜移默化中,承认了大同军的统治。
办理户籍后,戏志才第一时间去大同书局购买了《大同字典》。
因为他发现不认识大同治下所谓的简体字,在食府点个饭菜都麻烦。
好在相比于大篆,简体字简单太多。
以戏志才的能力,很快就掌握了。
“好一个简体字。”
饭摊上,戏志才看着年龄不大的小二,熟练地对照墙上报着菜名,再看周边其他人拿着报纸,一边吃饭,一边纵论天下,他不禁对发明了简体字的楚歌多了一些敬佩。
说起报纸,这也是让戏志才心神复杂的东西。
区区几张纸,囊括时政、工商、农事、杂谈、地理、天文、还有等等的民间趣事……
让人惊骇的是,大同军上下对士子在报纸上抨击大同时政不仅不管制,而且还偶有采用之事。
“世事无奇不有。”
在之后,戏志才开始巡江游历,他从秭归出发,一路朝成都进发。
一路上,他看到了大同无处不在的学堂,看到了拥有田产的百姓,自发地挖掘水渠,装备水车。
看到被收缴了田产的世家大族聚集在一起,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些天兴建了多少工厂,招了多少工人,制造了多少东西。
这些世家大族的人并非他想象中被收缴田产后,嫉恨大同军,暗地里串联着使坏。
反而埋怨大同军占据的地方少,不够他们这些世家瓜分市场。
“世家大族的产业比重从田产向工厂变迁。”
对于这种新兴的世家,戏志才还搞不清楚对大同军的统治是好是坏。
可暂时来说,大同军给世家大族指出了一条明路,转移了彼此间的矛盾,使得双方有余地,不用针锋相对。
“且此法让大同军商事繁华,百姓日富。”
在大同治下看到的场景越多,戏志才对楚歌的佩服越甚。
“楚天行。”
戏志才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这是什么样的人,竟能在短短几年时间,从一介黄巾小兵,发展到如今地步。
只是一路行走,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,戏志才只能在成都暂时赚取路费。
他在东市外摆了个摊子,给过路人抄写书信。
新的一年到来,戏志才想到颍川的郭嘉,当即把所见所闻写好,让驿站的工作人员代为传递。
刚回到小摊上,他就被报童的声音炸街了。
“大乾,楚天行竟然建国称帝了?”
“三院六部制。”
“大封群臣。”
“大赦天下。”
亲身经历了乾坤反复,社稷更替,戏志才再也无心赚取路费,他搭上去往关中的商队,直接上路。
一路上,戏志才想着大同军仓促立国的目的。
他忧心忡忡,担心大同军占据洛阳后,变得只知享乐而不知上进。
“楚天行,希望你不要令我失望。”
直到汉灵帝龙驭宾天的消息传来后,戏志才这才恍然大悟。
“大乾有能人。”
戏志才心情复杂,一是发现了大乾可能已经有谋主,二是自己后知不觉,输人一筹。
“此人擅于心计,无法无天,乃毒士也。”
这时代,皇帝乃天子,直接对帝王攻心的计谋实属罕见。
一般人哪怕想到,也不敢对帝王实施,怕引来效忠之人的忌惮。
“这人是谁?”
令戏志才好奇的人又增加了一个。
——
正所谓一方欢喜一方忧。
大年初一,大乾立国。
下邳明明距离洛阳有万里之遥,可就在这天,刘宏竟然从两个小太监的交谈中,知道了楚歌在洛阳登基为帝的消息。
本就奄奄一息的刘宏想到楚歌在大汉帝都登基,在他曾经所有的皇宫中登基,他就感到一阵胸闷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