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侯允接受了宋国华父督的贿赂郜大鼎,将其纳于太庙。
臧孙达谏曰:“君人者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,犹惧或失之。故昭令德以示子孙。
是以清庙茅屋,大路越席,大羹不致,粢食不凿,昭其俭也。衮、冕、黻、珽,带、裳、幅、舄,衡、紞、纮、綖,昭其度也。藻率、鞞、鞛,鞶、厉、游、缨,昭其数也。火、龙、黼、黻,昭其文也。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。锡、鸾、和、铃,昭其声也。三辰旂旗,昭其明也。
夫德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。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,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。
今灭德立违,而寘其赂器于大庙,以明示百官,百官象之,其又何诛焉!国家之败,由官邪也,官之失德,宠赂章也。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?武王克商,迁九鼎于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,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,其若之何?”
臧孙达以为统治者,要显扬德行堵塞违法,以治理显示百官,仍然担心有所失误,所以显扬美善的规律以示范于子孙。令德有以下七项。
1,清洁太庙,铺以茅草于屋顶,大的车辆铺以草席,大的羹汤不加调料,祭祀用的粮食不加工,以显扬俭朴。
2,礼服、礼帽、祭服、大圭、腰带、下裳、绑腿、木鞋、横木、帽带、帽垂、玉带等,要显扬其度数。
3,五彩丝绳、丝网、刀鞘、刀鞘饰物、大带子、磨刀石、旗旒、旗缨等,要显扬其数。
4,画火、画龙、绣黼、绣黻,要显扬其文明。
5,五色和同于形象,要显扬其选择。
6,锡铃、鸾铃、衡铃、旗铃等,要显扬其声音。
7,画有日月星三辰的旌旗,要显扬其明亮。
七项美德“俭、度、数、文、物、声、明”的规律,俭朴而有度,升降而有数。文明教化以治理,用声音明亮来发扬,以治理显示百官,百官于是而有戒惧而不敢改变治理之律。
如今废弃规律树立违法之事,而把送来的礼器置于太庙,以明示百官,百官都来效法,还能惩罚谁呢?国家的败亡,是从官员的邪恶开始的。官府失去规律,就是宠爱与贿赂彰显。
郜大鼎在太庙,彰显什么呢?武王攻克殷商,把九鼎迁到洛邑,有义行的士人或有非议,何况是将显扬违法乱纪的礼器置于太庙,这又该怎么办?
武王伐纣,将九鼎从殷商朝歌迁到成周洛邑,就遭到了一些非议,认为其强抢他人之宝。而今宋国内乱,鲁侯允没有主持正义,反而趁人之危,接受贿赂,承认了乱臣之行,而夺取了宋国之宝。
这件事做的就不地道,属于“非礼”。还将受贿的郜大鼎放在显眼的曲阜太庙里,让鲁国上下都知道了鲁侯的恶行。以后百官也来效法恶行,鲁国要怎么办呢?
臧孙达想要进谏阻止此事,但就像臧僖伯没能谏止鲁隐公如棠观鱼一般,臧孙达也没能谏止鲁侯允纳郜大鼎于太庙。
一来,礼崩乐坏,人心不古,为了壮大自己,扩张利益,各国也都越来越不讲礼了。所以鲁侯允欣然接受了华父督贿赂,并不以为耻。
二来,鲁侯允毕竟涉及了鲁隐公之死,现在急需提升威望,来证明自己比鲁隐公更强,更适合成为鲁国之君。
而滕子来朝与纳郜大鼎于太庙都是增加鲁侯允声望之事,鲁侯允于是不听臧孙达之言。
而成周朝廷里的内史听闻此事后,曰:“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!君违,不忘谏之德。”
认为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可以长享福禄。君主违礼,臧孙达不忘劝谏以规律。这样的贤人其恩德会延续给后代。类似好人有好报。
秋七月,杞侯来朝。继滕国、薛国之后,杞国也前来朝拜鲁国了。
随着宋国政变,郑国扶立的宋公冯继位,郑齐鲁同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,威望大增。
自此以后,各国出奔在外的公子公孙都有了倚靠外国之力,返国争位的可能。成为各国的隐患。
郑国公子段出奔共国,公孙滑出奔卫国,成为中原混战的引子。卫国公子州吁出奔,后返国篡位,公子晋居邢国,后返国继位。宋国公子冯、公子勃出奔郑国,公子冯后返国继位。许国许男茀出奔卫国。杞国公子出奔齐国,别为齐国鲍氏。
杞国曾寄居于鲁国东北境,后东迁淳于。夹在鲁国、莒国、纪国、州国之间。鲁国最强,而杞国与鲁国不睦,进而东迁。莒国、纪国都与杞国相争,莒国曾夺取杞国牟娄。
唯有州国,渐渐被杞国侵占。
随着郑齐鲁同盟威震中原,杞侯在莒国、纪国的夹击下,前来朝鲁,欲借鲁以自保。
杞国虽然弱小,却地位高贵,为夏禹之后,位列二王三恪。杞侯来朝是鲁国国势上升的象征。
但鲁侯允还不满足,当年鲁国将杞国安置在敖山至梁父山一带,随着杞国再次东迁后,鲁侯允对这些田土有了想法。
杞侯来朝表示恭顺,鲁侯允还得找到大义名分。正好,杞国东迁后,渐从夷俗。齐太公简其君臣礼,从其俗为也,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几百年来,齐国所从夷俗早已归入华夏。
而杞国东迁不久,鲁侯允以杞侯从朝拜时不恭敬为由,在杞侯归国后,就策划征伐他。九月,入杞。讨不敬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